在ICU(重症监护室)的十年,我见惯了生死的无常,也看透了人间最极致的悲欢。
每天面对紧闭的大门和门外焦灼等待的家属,我比任何人都清楚,生命有多坚韧,就有多脆弱;人生的剧本,有时翻页只在瞬息之间。
正是这扇门后的所见所闻,让我一个本可能也望子成龙的家长,彻底放弃了“鸡娃”的念头。
不是我心大,不是我看得开,而是我“看太多”了。
几个月前,一个23岁的大男孩被送进来。 他符合所有世俗对“优秀”的定义:1米87的挺拔身材,名校毕业,刚进入令人艳羡的单位。
父母提起他,眼里有光!人好,工作勤奋,前途无量。
这样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、刚刚展开人生画卷的年轻人,命运却在某个毫无征兆的夜晚,给了他致命一击:脑血管毫无预兆地爆裂,大面积脑出血,脑疝!
展开剩余75%手术拼尽全力保住了他的命。然而,代价是沉重的:深度昏迷,像一座沉默的孤岛。更折磨人的是,他陷入了顽固、剧烈的癫痫抽搐。
我们用尽了各种强效的抗癫痫药物,效果却微乎其微。
看着病床上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儿子,如今被病魔无情地撕扯、扭曲,父母的绝望,刻在ICU门口他们日复一日蹲守的身影里。
最初,他们抓住每一根稻草:“张医生,别怕花钱!只要对我儿子可能有效的药,都用上!” 那份不惜倾家荡产也要换回儿子的决心,令人心碎。
但时间,是残酷的法官。
希望的火苗在日复一日的昏迷和抽搐中,一点点黯淡。终于,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实:该带孩子回家了。 不是放弃,而是让他在熟悉的气息里,走完或许漫长的余生。
可1800公里的归途,如同天堑。
救护车?费用高昂且路途遥远风险难测。最终,他们选择了高铁——八九个小时的旅程。最大的担忧,就是途中那无法预知的抽搐。我给他准备了充足的镇静药物,以备急需。
那个深夜,我接到了孩子父亲的电话。 电话那头的声音,出乎意料地带着一丝 难以形容的、近乎喜悦的轻松? “张医生!告诉你个好消息!我们到了! 我儿子 他一路都没抽! ” 他顿了顿,声音里带着哽咽,却又无比欣慰地说:“我这儿子啊,真懂事儿...... ”
“真懂事儿”......
这三个字,像一把重锤狠狠砸在我的心上,瞬间让我热泪盈眶!
一个23岁的青年,名校骄子,曾经承载着多少期许?而此刻,在父母眼中,他最大的“优秀”,他唯一的“懂事”,竟然只是在漫长的归家路上,没有抽搐!
这个孩子,或许永远无法醒来,永远无法再喊一声“爸妈”,永远无法实现他曾被寄予的所有厚望。 但仅仅因为“没抽”,能让他相对平静地回到出生的地方,这,竟成了父母心中莫大的安慰和“成就”。
你看,这就是ICU教给我的残酷一课:
世俗定义的“优秀”——名校光环、体面工作、锦绣前程......在命运的雷霆重击面前,脆弱得不堪一击,瞬间“一文不值”。
你眼中那个“不够拔尖”、“平平无奇”的孩子,能蹦能跳,能吃能笑,能每天背着书包喊你一声“妈/爸”然后出门上学,你知道这是多少蹲在ICU门口、望眼欲穿祈求孩子“重回平凡”的父母, 梦寐以求却再也无法触及的“奇迹”吗?
你觉得索然无味、甚至为孩子成绩焦虑的“平淡今天”,是多少家庭在巨大变故后, 倾尽所有也永远“回不去的昨天”?
所以,我不“鸡娃”。
不是因为我不希望孩子好,恰恰是因为我太希望他好。我最大的期望,是他能平平安安,健健康康地活着。 是在每一个清晨,能看到他鲜活的笑容;是在每一个黄昏,能听到他回家的脚步声。是他在外面经历风雨后,总能“早点回家”。
接纳孩子的平凡,不是妥协,不是躺平,而是基于对生命无常与珍贵的彻悟。
我们当然可以引导、鼓励孩子追求进步,体验成长的乐趣。但这一切的根基,必须是身心健康,是爱与安全感。
别让焦虑蒙蔽了双眼,别让“别人家的孩子”绑架了你家的幸福。
孩子的价值,从来不在分数和名校的标签里,而在他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本身。
如果你还在为孩子的成绩、排名辗转反侧,内心充满焦虑和不甘。不妨来ICU门口看看。 看看那些彻夜难眠、祈祷奇迹的父母,听听他们最低微、最心碎的祈求。
你会明白:不求他赢世界,只求他平安回家!这才是为人父母,最深沉、最本真的愿望。
守护这份平凡,拥抱这份平安,就是我们能为孩子创造的最大福分。
发布于: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华优配-股票配资那个正规-苏州股票配资公司-配资炒股平台首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