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没想到韩国真的有“专家”,他竟然大逆不道,攻击自己的“美国爸爸”。
这位韩国教授认为,即便美国出动11艘航母来与中国对抗,也没有胜算,甚至会一败涂地。
话若是对手说的,听听也罢了。但当这番话,被韩国顶尖学者亲口说出时,事情的性质可就变了。
战争性质变了
不可否认,美国的航母战斗群和隐形战斗机,在全球范围内依然是独一档的存在。但这位韩国专家认为,美国的战术方法已经过时了。
21世纪堪称导弹的新纪元,无论航母何等强大,一旦被导弹击中,航母上的飞机便会尽数沦为废铁。
现代战争打到最后,拼的不是一两件高科技玩具,是谁的血条更厚,谁的恢复能力更快。
展开剩余87%美国的军工复合体,精密、强大,但也娇贵。报告指出,美国“标枪”导弹的年产量,可能还不够一场高强度冲突烧上几个月。
一艘价值连城的驱逐舰,打光垂直发射单元里的存货,就要耗费数周时间,龟速爬回几千公里外的港口补给。这在分秒必争的战场上,几乎是致命的。
而中国却截然不同,它们是拥有联合国全部工业门类的“世界工厂”。意味着它的战争机器,可以从一颗螺丝钉到一艘航母,实现可怕的内部循环。
前线的导弹发射车,打完一波,立刻就能钻入山林或地库。而后方的工厂里,新的“快递”已经在流水线上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。
近乎恐怖的生产韧性,让任何速战速决的企图都变成空谈。一旦战争被拖入比拼消耗的泥潭,谁能笑到最后,答案不言而喻。
无视距离的“投射力量”
曾经,美国航母战斗群是海洋上无可争议的王者,是投射力量的终极象征。但现在,这片西太平洋海域的规则,正在被改写。
中国用十几年时间,织了一张巨大的网。由无数的传感器、卫星,以及数千枚“东风”系列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构成。它在中国的家门口,划出了一片半径数千公里的高风险禁区。
任何试图闯入的舰队,都将时刻暴露在这张天网的瞄准之下。航母不再是安全的移动城堡,反而更像一个醒目的、缓慢移动的靶子。
更关键的是,那道曾经让美国高枕无忧的技术鸿沟,正在被飞速填平。
当歼-20隐形战机已经换上国产的“中国心”,成群结队地出现。当东风-41洲际导弹能覆盖全球任何角落,构成无可辩驳的战略威慑时,技术就不再是单方面的盾牌或长矛。
当技术代差不再是决定性因素,地理的远近亲疏,就成了压倒性的权重。客场作战的难度,被指数级放大了。
美国与盟友“各怀鬼胎”
美国的全球霸权,很大程度上建立在“众星捧月”的联盟体系上。
日本、韩国、菲律宾这些盟友,或许是遏制对手的关键棋子。但它们是一个个国家,终究是有自己的想法的。
它们比谁都清楚,自己正被“架在火上烤”。一旦冲突爆发,它们不是远在万里之外的指挥官,而是首当其冲的焦土。
那些美军基地,连同它们自己的经济中心、人口密集的城市,都将第一时间暴露在中国中程导弹的火力覆盖之下。
更深层的原因,是饭碗。日本的汽车、韩国的芯片、东南亚的产业链,早已和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与工厂深度捆绑。与中国开战,不仅是军事冒险,更是经济自杀。
这种安全上依赖美国、经济上仰仗中国的“撕裂感”,让盟友们的处境异常尴尬。
真到了需要他们“选边站”的时刻,他们是会选择保护自己的身家性命,还是会为了遥远的承诺,赌上国运?结果恐怕并不乐观。
“全球化”的经济捆绑
如果说前面三点还是硬实力的较量,那这一层,就是看不见但更致命的战场。
中美之间每年数万亿美元的贸易额,早已不是简单的生意往来。它将两个经济体紧紧地缝合在了一起,形成了一种奇特的“经济核威慑”。
意味着任何一方只要发动攻击,那本国的股市可能就直接崩盘。
华尔街的资本、硅谷的科技、中西部的农场主,都会成为第一波受害者。战争的决策者,不仅要听五角大楼的汇报,更要看财政部长那张惨白的脸。
“杀敌八百,自损一千”的局面,让战争的门槛被抬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。
美国近年来奋力推动的“脱钩”,正是想拆掉这枚经济炸弹,但收效甚微。因为全球化的逻辑,远比政治家的决心更强大。
讽刺的是,美国在欧亚大陆两线施压的战略,反而让中俄在经济和战略上走得更近,形成了一个更具韧性的协作体,进一步对冲了美国的围堵。
所以,那位韩国学者的断言,与其说是一个军事预测,不如说是一个战略诊断。
衡量大国实力的尺度,不再是简单地数航母、数飞机,而是要计算工业的韧性、地理的优势、盟友的向心力,以及经济的抗压性。
在这四个维度上,中美双方的地位,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偏转。
美国靠着绝对优势就能在全球随心所欲的时代,一去不复返。现在的问题,早已不是“谁会赢”,而是“谁能承受那个代价”。
而对这个早已被全球化捆绑在一起的世界来说,那个代价,或许谁都付不起。
发布于:河南省富华优配-股票配资那个正规-苏州股票配资公司-配资炒股平台首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